为什么中国足球的市场化和国家化都失败了,是什么原因?
关于中国足球的问题,我之前谈到过两个观点:一是足球与教育的结合。要想足球发展起来,得先把教育做好,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这项运动;
二是后勤保障,对于运动员的职业规划要有清晰的目标,得照顾好广大基层足球运动员的利益,让他们有球可踢,踢不上球了可以找到工作。除了竞技比赛之外,还应该让他们在社会上生存。
这两点会是中国足球最根本的问题,也是急需解决的目标。
然而这么多年过去,始终没有见过哪个领导重视足球。或者说“体教结合”发展起来,更多的就是从竞技体育本身去搞足球,试图通过归化、金元策略等方式来进行发展,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弯路。
为什么说足球与教育还有后勤保障密切相关呢?需要把这两者结合才能踢好足球,这是有原因的。
先说后勤保障。
足球这项运动,成材率是非常低的。小时候我也参加过足球训练营,也和同辈的小伙伴们去进行选拔,不过到最后由于身体因素被刷了下来。当时和我一批参加选拔的朋友,有差不多10个人,最后被选中参加集训队的只有一个。
过了几年,被选中的那个朋友也没有到职业队踢球,最后也只好转行,老老实实去搞别的工作。
在中国说句实话,你要踢上职业足球这条道路实在非常艰辛。先不说高昂的学习费用了,光是成长以及集训的过程里你就要吃很多苦,而且还不保证踢了球以后就能稳定工作。
足球对抗性强,受伤风险很大,稍不注意受了大伤,竞技状态就会一落千丈。家庭、生活的压力也摆在那里,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担这份风险。踢不好球、或者说一辈子默默无闻,在低级别联赛发展也是常态。
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,后勤保障的体系就非常重要了。想要踢球,去踢球以后发现不适合这项运动,怎么办?如果想要退出,是不是会有别的道路可以走?读书、培训学个技能或者换别的工作,这些都要考虑。
还有受伤,出现后遗症,没法踢职业比赛了,如何保障?这些全是想要踢足球或者入行这项运动的人最关心的事情。这个层面做不好,或者说缺乏一定的保障体系,就会使许多想要去踢球的孩子以及家长们望而却步。
不信可以问一下街边的人,问会不会送孩子去踢球?大部分90%的家长都不会同意的,都很清楚踢不上球了以后会怎么样,谁也不会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让孩子从事这项运动。读书、高考、上大学,才是最稳妥的出路。
还有就是教育的问题,足球这项运动,是需要教育作为支撑的。之前我们刚刚谈过成材率低的问题,教育和足球结合,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球员踢不上球了以后还有出路。
比如家长我想要孩子踢球,送他踢球了,经过选拔被刷了下来,没办法继续踢,此时可不可以一边踢球一边读书呢?先把书读好,学业完成,然后再踢足球。能踢出来我们就转行踢职业的,要是踢不出来,就不踢足球了,而去走别的道路?
如果真的能这么走,我相信许多家庭也愿意孩子去踢球的。就当学个技能、培养爱好,孩子喜欢,能踢出来就让他继续坚持;要是不行,也可以把精力兼顾在学习上,而不耽误自己的前途。
这一点日本就做得很好,始终把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这一块联系起来。有着上百年的文化传统,从社团到部活,还有联赛体系,都做得相当棒,从小孩子就得到了系统规范地培养。有很多日本球星,都是从校园踢出来的。
有邻国的经验在这里,中国其实可以效仿,不妨把足球和教育结合起来。校园人才选拔、或者足球带动教育,让孩子能够在成长中培养足球乐趣,同时也可以兼顾好学业,慢慢地足球就可以发展起来了。
这事情不是说不能做,是可以做的,关键就是要看领导愿不愿意去干这些事,部门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,一旦做好了,足球肯定就能踢好。花个几十年,足球人口的基础以及社区文化也能建立。
相比其它项目,足球是最需要耐心和遵循竞技规律的运动,它不是走捷径就能够马上出成绩的,这也是我们需要认清的事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