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届CBA杯即沦为鸡肋?八强名单出炉,广东、辽宁惨遭淘汰!
在CBA联赛发展的历史上,经历过很多次尝试和调整。但是不管怎么变,似乎都逃不开NBA的影子,例如:取消升降级、选秀大会、南北分区、工资帽等等,2024-25赛季,CBA在赛季中期举行的CBA杯赛再一次和NBA杯“不谋而合”,只不过,各支球队的重视程度似乎没有预期那么高!
11月17日,随着CBA杯第一阶段比赛落下帷幕。晋级8强的球队正式出炉,令人颇为意外的是,广东、辽宁均以1胜3负惨遭淘汰,我们不禁要问:这个新赛事究竟给CBA带来了什么?
广东、辽宁这两支传统强队的出局,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俱乐部对杯赛的态度。有观点认为,放弃杯赛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专注CBA联赛。毕竟杯赛的200万的夺冠奖金仅相当于一名顶薪球员(600万)工资的三分之一,假如某主力在杯赛意外受伤更加是得不偿失,索性策略性的放水,不失为明智的选择。
从各队的表现来看,对于CBA俱乐部杯的应对方式可谓五花八门。有的球队全主力出战,如新疆男篮,估计是想借杯赛磨合阵容;有的球队则有所保留,如广东队在面对江苏时创下单节仅得4分的尴尬记录,辽宁队有几场干脆派出了全华班,本土多名主力实行轮休。
CBA俱乐部杯的设立,初衷是为了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,借鉴NBA季中锦标赛的模式,增强联赛的观赏性和商业价值。然而,由于国内篮球环境的特殊性,这一赛事从一开始就饱受争议。一些球迷和业内人士认为,CBA俱乐部杯更像是一个“鸡肋”赛事,既无法与NBA季中锦标赛相提并论,更不可能提升CBA的竞技水平。
另外,CBA杯外援允许每队4节8人次,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是提升了胜负悬念。可是,外援的放开,势必会让外援成为“主角”,国内球员的发挥空间受到限制。这种政策的利与弊,还有待进一步观察。
CBA俱乐部杯的未来,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。首先,赛事的定位需要更加清晰,是否能够真正提升CBA的竞技水平和商业价值,是持续的关键。其次,外援政策的调整,是注重观赏性还是锻炼本土球员,目的要明确。最后,俱乐部的态度和策略,也将直接影响赛事的成败。
至少从现实来讲,CBA杯处境略微有些尴尬,强队看不上,弱队又缺乏关注度,赛事质量也没办法保证,总之,想靠拢足球杯赛,尚需要时间去验证。
未来,CBA公司或许需要在赛事规则、奖金设置以及球员安排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,以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办赛的初衷,为球迷们带来更加好的感官体验,从而形成良性循环。